近年來,日本社會對外國觀光客的態度正悄然轉變,從過去的「好客之道」逐漸演變為充滿爭議的輿論風暴。社群媒體上排斥外國遊客的言論愈發激烈,究竟是因為文化衝突、旅遊過載,還是更深層的社會變遷?本篇文章深入探討這一現象的成因,從歷史背景到當代數據,剖析日本人對觀光業的矛盾心態。隨著出國旅遊的日本人減少,而來日遊客激增,這種不對等的變化是否加劇了人們的「被害者意識」?同時,我們也將探討政府與社會該如何面對這一局勢,讓觀光發展與民眾福祉取得平衡。如果你對現代日本的社會動態、文化交流,以及觀光產業的挑戰感興趣,這篇文章絕對值得一讀!
日本社會對外國觀光客態度的變遷與挑戰

近年來,針對外國觀光客的負面言論在日本社群媒體(SNS)上逐漸增多,甚至有越來越明顯的排斥傾向。這種現象不僅限於某一特定族群,如埼玉縣川口市的庫德族問題,對訪日外國觀光客的敵意言論也在網路上蔓延。只要在 X(前 Twitter)上搜尋「外國觀光客」,便會發現大量極端言論,例如「立刻滾出去」等。

這些言論的內容大致可歸納如下:
- 「日本沒有外國觀光客也能過得很好。沒禮貌的傢伙滾回母國去。」
- 「外國觀光客瞧不起日本,把日本當成只有觀光業支撐經濟的發展中國家。」
- 「主要車站到處都是傲慢的外國觀光客,害得我都不敢出門了。」
- 「觀光景點充斥著沒禮貌的外國人,他們不排隊、插隊、用餐時大聲喧嘩,甚至隨意丟垃圾、在街上抽菸等,這些行為令人厭惡。」
這種現象與過去相比形成了鮮明對比。荷蘭政治學者卡雷爾・範・沃爾夫倫(Karel van Wolferen)於 1994 年出版的《讓人不幸福的日本體制》曾引起熱烈討論,當時的日本社會普遍對來自外國的批判抱持開放態度。然而,現在的情況顯然有所不同。即便只是有外國觀光客建議「如果在日本能有更多人會講英語,旅遊會更方便」,社群媒體上立刻就會出現「如果對日本有意見,那就別來旅遊」等批評聲浪。
這種變化的背後,究竟蘊藏著怎樣的社會心理與經濟因素?
社群媒體與「日本論」的變化

在過去,日本對於歐美人撰寫的「日本論」通常持開放態度,甚至廣受歡迎。然而,近年來,無論是歐美人還是亞洲人對日本提出負面意見,都容易在社群媒體上引發激烈的爭論。
這種情況的出現,與網路論壇的發展有密切關係。傳統上,日本社會對歐美國家的看法較為尊重,甚至有「脫亞入歐」的觀念,這導致許多人較難接受來自亞洲國家的批評。然而,隨著社群媒體的興起,資訊的傳播與輿論的形成變得更加碎片化,許多言論也變得極端化。這不僅體現在對外國觀光客的看法上,也影響了整體社會對外國文化的接受度。
受害者意識與經濟影響
今年 1 月出版的《變成二世古的日本》(KADOKAWA)透過細緻的採訪與分析,探討了日本因「過度觀光」(Overtourism)而出現的問題。書中提到,2024 年約有 2500 萬名外國觀光客造訪澀谷,而澀谷正逐漸朝著外國觀光客與創意工作者專屬的方向發展,導致部分日本人遭到「排除」。這種現象與網路上的排外言論息息相關。

另一方面,日本人的海外出國人數卻停滯不前。根據日本政府觀光局(JNTO)數據,2019 年約有 2008 萬日本人出國,2021 年受疫情影響,僅剩 51 萬人,到了 2023 年雖回升至 962 萬人,但 2024 年預估仍僅 1300 萬人,遠未恢復至疫情前水準。此外,日本人在海外的消費金額也逐年下降,1998 年日本人在海外消費 3 兆日圓,但到了 2018 年已降至 1.8 兆日圓,日圓貶值更進一步削弱了這一數字。
立教大學觀光學部的西川亮副教授指出:「針對外國觀光客的排斥性言論,大多基於『受害者意識』。人們只看到大量外國觀光客對日本造成的影響,卻未意識到自己在海外旅行時,也可能成為過度觀光的一部分。」

例如,近期在日本討論熱烈的「雙重定價」(Dual Pricing),即針對外國觀光客提高服務價格。這種做法通常出現在經濟落差極大的發展中國家,而 G7 主要國家幾乎沒有類似政策。然而,如果日本人前往巴黎或紐約旅遊時,被告知需支付更高價格,必然也會感到不公平。然而,這種視角在當前討論中卻幾乎缺失。
歷史回顧與當前困境
這種對外國觀光客的態度,某種程度上可以與幕末時期的日本人相提並論。當時的日本人缺乏海外經驗,對外國的理解多半來自於間接資訊,因此容易形成「攘夷」(排外)的輿論。而當前日本人因疫情影響,海外經驗減少,導致對外國觀光客的想像與現實存在極大落差。

此外,日本政府推動「觀光立國」政策已有二十年,但其主要目標著眼於經濟成長與地方振興,卻未能充分解釋「為何日本需要接待外國觀光客」。政府應該進一步向國民闡明這一點,否則排外情緒只會進一步加劇。
如何面對這種趨勢?

針對社群媒體上的排外言論,專家建議應該冷靜應對,而非試圖強行壓制。例如,《變成二世古的日本》的作者谷頭和希指出:「日本社會目前正處於受益於外國觀光客的人,與未能受惠的人的分裂狀態。如果刻意封鎖排外言論,可能適得其反,使其更加激進。」
西川副教授則認為:「現在正是進行根本性討論的時機。日本應該思考,除了經濟利益之外,是否還有其他理由需要接待外國觀光客,例如文化交流與國際影響力。」
結語

日本正處於觀光業快速成長的階段,外國觀光客的增加帶來了經濟收益,但也帶來了社會矛盾。如何在維持經濟發展的同時,減少排外情緒,將是日本未來必須解決的課題。唯有當國民意識與政府政策同步提升,日本才能真正成為國際觀光強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