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不覺成為富裕族群的日本人:從股市紅利到消費謹慎,解構新興中產現象

在日本,一種特殊的現象正悄悄發生──越來越多的中產階級在未有特別財富目標或劇烈生活變化的情況下,竟然在不知不覺中晉升為「富裕層」。根據野村綜合研究所(NRI)最新發布的調查,這樣的案例並非個別,而是逐漸成為一種趨勢,甚至引起社會和媒體的關注。這些人多半是四五十歲的上班族,收入平平,卻在金融市場的推波助瀾下,資產逐漸累積到驚人的地步。

這類群體被稱為「不知不覺成為富裕層」,英文可譯為”Unintentional Millionaires”。這個詞彙的背後,不僅揭示了金融資本積累的新路徑,也反映了日本社會中產階級心態的演變與經濟結構的變化。


一、從中產變富裕:日本富裕層的現況

根據NRI於2024年2月公佈的數據,截至2023年,日本擁有1億日圓以上純金融資產的「富裕層」與「超富裕層」家庭數量達到了165萬戶,是2005年開始該項調查以來的新高。這樣的數字成長,意味著日本社會財富結構正在發生變化。

更值得關注的是,其中約有10%至20%的富裕層是屬於「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富裕」的群體。他們原本可能只是資產達5,000萬日圓左右的「準富裕層」,但在沒有刻意操作或冒險投資的情況下,逐步晉升為真正的富裕階層。

這些人是怎麼累積財富的?答案之一就是日本股市的長期上漲。


二、股市上揚的隱性推手:從安倍經濟學到資產成長

經濟學家崔真淑指出,這種現象可以追溯到2013年開始的「安倍經濟學」(Abenomics)時代。當時日本政府實施一系列以提振經濟為目的的政策,包括加強對股東的回報、大規模金融寬鬆政策、貨幣貶值策略等,這些都對股市造成了實質性推動。

安倍經濟學的直接效果之一,是促使企業股價上揚與企業價值提升,也進一步推高了股東的投資回報。尤其對於透過公司員工持股計畫購買自家股票的上班族來說,這段期間的資產累積速度遠高於他們原本的薪資成長。

此外,2014年1月實施的舊版NISA(少額投資非課稅制度),進一步降低了投資門檻,吸引了許多年輕與中年族群開始接觸理財與投資。許多人以每月定額購買方式投資股票基金,經過長期累積後,資產成長可觀。


三、他們是誰?「不知不覺富裕層」的典型輪廓

這類「默默變富」的人群通常有以下幾個特徵:

  • 年齡層集中在40代後半到50代:多數是已進入職涯成熟期的上班族,處於事業與收入的相對穩定階段。
  • 年收入介於500萬~600萬日圓之間:並非高收入群體,但因生活習慣保守、開支節制,得以每年挪出部分資金投資。
  • 金融資產從5,000萬提升至1億日圓:經由持續的定投與資本利得,他們的淨資產逐步跨越富裕層門檻。

這些人並非透過創業成功,也不是依靠高薪工作或中樂透致富,而是「被動」地因為金融市場的表現,無聲無息地累積了巨額財富。


四、他們如何生活?低調、節制、不張揚

雖然資產已經達到富裕標準,但「不知不覺富裕層」的生活方式,與人們對「富人」的刻板印象大相逕庭。他們的消費傾向低、生活方式務實,即使偶爾享受一些「小確幸」,也不追求過度奢華。

崔真淑分析,這一代人經歷過1990年代泡沫經濟破裂、2008年金融風暴以及長期的經濟停滯與薪資停滯,對經濟波動抱持謹慎態度。他們深知「紙上財富」並不等於「實質安全」,因此即使擁有上億資產,也未必敢大手筆消費或過度投資。

例如,他們可能會選擇入住高級溫泉旅館放鬆一下,但依舊開著日本國產車,穿著UNIQLO,住在郊區小宅。這種「低調奢華」的生活模式,已成為日本新興中產的一大特色。


五、資產成長≠安全感:風險意識與金融素養落差

即使財富大增,這群人對資產的掌握與金融知識並不深。NRI指出,有相當一部分人是聽從金融機構職員或親友的建議購買商品,自己並未深入了解投資標的的風險與特性。

這樣的情況在市場波動劇烈時可能引發風險。例如,在2020年COVID-19疫情初期或近年來的通膨與利率變動期間,若投資者對風險控管認知不足,很可能在恐慌中賣出資產、錯失反彈機會,甚至造成損失。

因此,崔真淑強調,學習基礎金融理論與建立正確的資產配置觀念至關重要。


六、投資建議:分散、長期、量力而為

針對這類「不知不覺富裕層」,崔真淑提供以下三點建議:

  1. 分散風險:不要把所有資金集中在單一資產。可分配至股票、債券、外幣資產、黃金甚至少量虛擬貨幣等不同工具,降低單一市場波動帶來的損失。
  2. 定期定額投資(長期投資):利用時間分散風險,避免追高殺低。即便資產表現起伏,但長期平均成本能平滑風險。
  3. 警惕「平均回歸」迷思:並非所有資產都會回到歷史平均價,投資不應建立在必然「反彈」的幻想上。應以風險評估為前提,靈活調整配置。

七、財富的意義:他們能否成為經濟的推手?

儘管這些富裕層資產豐厚,但如果缺乏消費意願,對整體經濟的刺激效果有限。日本多年來一直飽受「消費不足」之苦,若這些富裕群體依然維持節儉生活,經濟活力將難以顯現。

崔真淑認為,政府應積極透過政策設計,引導這些中產富裕族進行必要且正向的消費。具體而言,可以透過以下方式刺激支出:

  • 房屋購買與翻修減稅:透過住宅貸款減稅、裝修補貼等政策,鼓勵大型資本支出,帶動建築與裝潢等周邊產業。
  • 子女教育投資補助:協助這一代家庭將資金投資於下一代,提升教育與人才競爭力。
  • 退休理財制度建構:提供靈活、安全的退休投資工具,提高資金使用效率。

八、結語:從富裕到富足,仍有一段路

「不知不覺成為富裕層」的現象,不僅顯示出金融市場對個人財富累積的潛力,也揭示了現代日本社會階級流動的新模式。然而,富裕並不代表富足。資產的增加是否能轉化為個人幸福感、社會貢獻、經濟活力,仍取決於整體制度設計與個人選擇。

在這個變化迅速的時代,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重新思考「財富」的真正意義──它不是冰冷的數字,而是驅動社會與個人成長的資源與可能性。

投稿者 twjp-web