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篇文章探討日本不登校(拒學)現象日益嚴重的現況,指出小學及中學不登校學生人數逐年增加,並深入分析其對家庭的影響。許多家長因需全心照顧孩子而被迫辭職,面臨經濟壓力與社會孤立。文章藉由家長與專家訪談,揭示不登校背後的心理困境與家庭挑戰,並呼籲社會與企業提供更多支持,協助家長平衡工作與育兒,為不登校家庭建立更完善的支援系統。

不上學的兒童人數逐年增加

截至令和5年度,小學每47人中就有1人不上學,國中則是每15人中有1人處於不上學的狀態。

不上學兒童學生人數的變化

根據年級劃分,不上學的兒童隨著年級升高而增加,國中三年級的不上學學生人數已超過8萬人。

不上學對家庭的影響

隨著不上學兒童人數的增加,父母辭職以照顧孩子的「不上學離職」問題也越發嚴重。

NPO法人「Key Design」的代表理事土橋優平指出,孩子不上學的負擔同樣沉重地壓在家長身上。根據Key Design於2024年11月針對不上學兒童的家長所做的問卷調查(有效樣本230份),超過八成的家長表示工作受到了影響,約四分之一的家長甚至辭去了工作。

土橋表示:「如果孩子年紀小,家長不在家時不知道他們會做什麼,尤其是有自殘傾向或表達想要消失的孩子,更讓父母擔心他們會做出什麼危險的行為。」

也有父母因無法獲得職場的理解而辭職:「有些人會被指責是父母的責任,或被懷疑是否育兒方式錯誤,導致家長感到壓力巨大,甚至在職場上孤立無援,最終選擇離職。」

社會孤立與經濟壓力

土橋指出,辭職不僅會切斷家長與社會的聯繫,還可能導致孤立。「許多辭職的母親表示,她們最渴望的是能和其他成年人正常交流。長期與情緒不穩定、作息紊亂的孩子相處,連一句簡單的話語都需要小心翼翼。」

此外,家庭經濟也受到嚴重影響。另一份問卷調查顯示,近四成家庭表示收入減少,甚至歸零,約三成家庭的月收入減少了8萬日圓以上。「支出也會增加,例如不上學後不再繳交學校午餐費,但需在家準備餐食,水電費也會因孩子全天在家而上升。」

呼籲改善職場環境

土橋呼籲社會應建立更完善的職場環境,例如推廣「縮短工時」或「留職停薪」制度,讓家長能在不辭職的情況下繼續工作,並維持與社會的聯繫。他強調:「如果公司能提供這類制度,家長就能在工作與照顧孩子之間找到平衡,擁有更多選擇的空間。」

家長的真實心聲:TAMI的故事

TAMI育有兩名小學生,因為大兒子在三年級時開始拒絕上學,最終她決定辭職陪伴孩子。「剛開始只是偶爾不上學,後來逐漸變成長時間缺課。即使學校距離家只有10分鐘,卻常常花上一個小時才出門,甚至中途反悔。」

TAMI表示,她無法理解孩子不上學的真正原因,但察覺到異常行為,例如話變少、興趣範圍縮小,甚至有抓頭髮或撞牆等自殘行為。

「我每天都在自問:孩子這麼痛苦,我是否該繼續強迫他上學?最終我意識到,父母是唯一能陪在孩子身邊的人,這是一個需要花時間陪伴孩子的階段。」

辭職後,TAMI雖然感到收入中斷的不安,但也因此能更從容地與孩子相處。「辭職讓我有更多時間面對孩子,或許這份餘裕也傳達給了他們,孩子逐漸穩定下來,最終也能重新適應學校生活。」

她的觀念也因此改變:「在我成長的年代,不上學被視為很嚴重的問題。但現在我明白了,這其實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現象,接受這一點,反而讓我和孩子都輕鬆了許多。」

政策挑戰與未來方向

針對不上學問題,日本大學危機管理學部教授西田亮介指出,現行政策多以「是否符合資格」為二元標準,未能考慮到不同家庭的多樣化需求。他建議,應提供更多彈性的支援選項,讓家長能根據實際情況自由選擇適合的幫助。

目前,遇到育兒困難的家庭可向兒童諮詢所、兒童家庭支援中心等機構尋求協助,無論是教養、發展障礙,或孩子的行為問題,都可獲得專業建議。

投稿者 twjp-web